档案收集·渠道多
1、前端业务文件多,没有统一的收集标准,收集负担重;
2、电子文件增长快,手工收集整理效率低,整理易出错;
3、文档和数据存放在各个部门和系统中,无法统一收集。
1、前端业务文件多,没有统一的收集标准,收集负担重;
2、电子文件增长快,手工收集整理效率低,整理易出错;
3、文档和数据存放在各个部门和系统中,无法统一收集。
1、档案归档缺乏监督机制,鉴定销毁缺乏技术支持;
2、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脱节,纸质档案管理成本高;
3、档案编号著录校对全部人工处理,耗时耗力且不统一。
1、档案查找不方便,借阅周期长,档案利用效率低下;
2、纸质档案存放周期有限,存放环境严格,容易损坏;
3、档案数据相对孤立封闭,难以融入业务和数据共享。
1、缺乏加密、备份等管控机制,档案数据安全难保证;
2、海量数据存储借阅过程中导致部分数据缺失难查证;
3、各地档案安全管理执行不到位,缺乏系统安全机制。
可根据不同的角色岗位,提供个性化的岗位工作门户,将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的信息、从各个功能模块的数据抽取出来,集中汇总,再根据角色进行推送展示。
档案接收支持多种方式录入档案数据,包括系统接口对接线上获取、电子文件批量上传、数字化加工成果自动导入等,对各个渠道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有价值的档案进行排序、编号、著录、组卷等操作,整理完毕后移交整理库。
档案管理库中的数据是来自接收库中著录信息完整的档案文件,支持档案数据浏览、打印、退回接收库的操作。
满足于档案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开放鉴定、销毁鉴定、密级鉴定、保管期限鉴定等,每个鉴定的动作最终都能在系统中保留痕迹。
通过全文检索、条件检索等多种方式快速定位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没有权限的档案结合借阅管理实现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的线上借阅审批和授权,以及实现对于档案编研再利用的过程化管理。
档案库房管理是为了解决传统载体档案保管的问题,比如检索不便,管理记录混乱等。支持库房设定,档案入库、上架、出库、移库、盘点等各项日常操作。
统计档案接收情况、档案管理情况、档案利用情况、档案保存情况、档案年鉴,便于档案管理员实时的、全面掌握档案系统当前的使用状况。
综合运用多种数据组织、分析和挖掘技术,采用双向互动的循环编研流程,满足各类档案资源利用需求的新档案编研工作。
档案系统通过集成引擎提供多种系统集成方式,可以提供标准的接口被其他系统调用,可以主动开发调用其他系统接口。
系统支持档案管理过程中各个流程的自定义配置,所有的审批路径、判断条件、节点操作人员、流程表单的样式都能够快速构建。
针对系统内海量数据的利用,系统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比如全文检索、条件检索、元数据检索等功能,来快速定位目标档案。
利用电子签名技术,对所有存在的文件数据进行加密,让电子档案文件、系统操作日志、用户行为日志等具有防篡改能力。
集成引擎对接前端业务系统过程中,在接口预定义字段映射规则,无需人工二次分类,实现档案自动化分类归档。
通过语义理解、关联范围定义、关键词匹配定义、系统标识码关联等多种智能化手段,让归档过来的每一份电子档案自动关联。
1) 严格灵活的权限体系,确保档案信息被前台安全调阅。
2) 没有权限的档案需要流程审批后系统自动授权, 每一次借阅档案均具有痕迹追踪。
3) 后台管理角色权限严格区分,满足权限的批量重构。
4) 分级分权管理模式支撑集团多业态、多层级的组织形态。
严格执行档案规范,保障每份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安全:
1) 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检测。
2) 检测规则符合标准规范,支持自定义检测方案。
3) 单独检测、批量检测,检测方式,随需而选。
4) 提供防篡改的检测报告,可直接打印或导出使用。
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让系统中所管理的档案符合相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规范: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 2021年03月
《电子档案单套管理一般要求》 2020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2020年06月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016年08月